厚德精医 传承创新

健康知识

当前位置: 首页> 健康知识

孩子发热,如何用药和护理?

日期:2022-12-30  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访问次数:

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病,而是身体在遭遇感染时的正常防御反应,它的机制是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受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上移导致,调定点上移后会重新发出神经冲动,通过神经、激素和肌肉的调节,让身体通过寒战来产热,同时通过收缩皮肤血管来减少散热。小于 3 月龄的宝宝,一旦出现发热的症状,建议家长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;3 个月到 3 岁的孩子,出现了发热的症状后,可以先观察,根据宝宝的情况综合来决定是否要给孩子吃药或者就医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
1.宝宝发热,什么时候可以用退热药?

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来看,不能仅仅只看体温。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,体温 38.5℃ 是判断吃不吃退热药的一个指标,比如超过 38.5℃就应该吃退热药了,但其实并不是这样,退热药物不会缩短原发疾病时间,只是增加生病期间孩子的舒适度。如果孩子没有精神萎靡显不适,体温超过 38.5℃ 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;相反,如果孩子因为发热觉得很不舒服,即便体温没到 38.5℃ ,也可使用退热药。如果是 3 个月以内的宝宝,无论精神状态好坏,都不建议自行吃药,应该立即就医。

2.选择什么退热药?

对于宝宝来说,最安全的退热药,只有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不要轻易交替使用退热药,有增加不良反应或用药过量的风险。尽量不选择栓剂退热药,因为它无法精准把控用量,只有

当孩子出现呕吐不止,无法口服情况,才使用栓剂。不推荐糖皮质激素退热。儿童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退热,因其与Reye综合征相关。

退热药最安全有效的服用方法,是按照说明书,根据年龄、体重计算用量。用药剂量:按孩子体重计算,对乙酰氨基酚,每公斤体重用10~15mg;布洛芬,每公斤体重5~10mg。停药标准:慢慢退热,腋温控制在38.5℃以下,则考虑停药观察。

吃了退热药,没过多久体温又上去,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,选用以下 3 种办法:➊ 孩子精神状态不错:等到 4~6 小时后,再给孩子用一次退热药;➋ 体温下降不久又上升:建议问医生,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交替用药;➌ 体温基本没有下降(比如口服退热药后 2 小时,体温仍然在 39~40℃ 以上):及时就医,排除一些严重的疾病情况,比如脑炎、肺炎等。

注意:更换另一种退烧药的时候,一定要记录孩子每次用的药物、药量和时间,避免退烧药服用间隔时间小于 4~6 小时,或 24 小时内服用超过限定服用次数。
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
3.什么是热性惊厥?

一般孩子会在发烧的第一个12小时内出现高热惊厥,如果这个时间段没出现就不用担心后续会有高热惊厥。对以前发生过单纯性高热惊厥的孩子,需要格外关注体温升高情况,退热药不可以提前预防高热惊厥,所以没有必要因为有惊厥史,给孩子过度用药。

惊厥时处理方法:把宝宝放到床上或地上,头偏向一侧,解开衣领,保持呼吸道通畅;清理口腔异物,禁止喂水或喂药,以免成误吸窒息;忌掐人中、掐虎口,不要摇晃、捆绑约束孩子;记录宝宝抽搐的时长,如有条件用手机拍摄视频,方便就医时说明情况。

最后,惊厥通常不超过5分钟,在孩子惊厥时,不要急着往医院跑,等惊厥缓解后,再就医即可。如果惊厥超过5分钟,建议呼叫救护车送医院。

4.宝宝发热的其他护理

补充水分除了退烧药,可以给孩子喝奶喝水喝粥喝面条,只要是液体的、凉一点温一点都可以。水分补充得足、快,可以帮助散热降温。少吃多餐,什么都可以吃,如果孩子出现吐的情况,吐完半小时后可以接着吃,少吃一点。保证24小时的水分和能量。

物理降温。因为给孩子降温,最重要的处理原则就是: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大部分情况下,药物降温对孩子来说,是更方便更舒服的方法,完全避免了洗澡、换衣服等繁琐的步骤而对退烧药过敏或者不能耐受者,最稳妥的物理降温方式不是用降热贴,也不是用温水擦或者洗温水澡,最好的就是屋内通风,家里环境温度低一些,少穿少盖,但注意护着肚子。

护理禁忌。不要酒精擦浴:因其挥发快散热多,反而会引起寒颤,宝宝皮肤角质层薄引起酒精中毒。不要捂汗退烧儿童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,在发烧 + 捂热的状态下,不仅无法出汗排热,反而会因不能散热致热量蓄积,出现 41℃ 以上的超高热,严重还会引发[捂热综合征]

5.什么时候该去医院?

小于 3 月龄的宝宝,一旦出现发热的症状,建议家长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。年龄在 3 个月到 3 岁的孩子,如果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,建议尽快就医:➊ 持续或反复发热超过 72 小时;➋ 发热时伴有新发皮疹;➌ 发热伴尿量减少,甚至出现抽搐;➍ 出现反复呕吐,尤其是有喷射性呕吐的现象;➎ 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脏病、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。

作者:信阳市中医院 朱春阳

上一篇: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——那些关于青少年牙齿的事儿

下一篇:干眼症——角结膜干燥症